首页 资讯 > 内容页

焦点热讯:岳家玉米成熟时

来源:哔哩哔哩 发布日期: 2023-01-22 01:01:20

这篇文章是去年暑假写的,这几天把它翻出来略作修改,后续其实挺好的,一切都在向更好的明天发展。


(资料图片)

常言落叶归根,游子思乡,一直以来,爷爷总在电话里告诉我,我们岳家是从乡土中走出来的。但当自己亲身站华北的土地上,望着一片繁茂到挡住了视野的玉米地,我却发现所有的记忆都是那样模糊,那样遥远,跨越1000公里,从上海远道而来,本应是回乡之旅,但我却

恍惚间有"身在异乡为异客"的感受。

距离上次回到这里,已经过了两年半,如果要限定是暑期回来的话, 就得追溯到7年前的小学五年级了。在这段时间里,老家经过了大刀阔斧的重修,在爷爷的主意下,我们家原来历经数十年沧桑的房屋连同院子被整个拆掉,建立起了一座三层高的独栋别墅,可能是由于农村的经济发展,也可能是由于爷爷想让城市里长大的孩子们住的更舒适,空调, 无线网,抽水马桶,淋浴间这些现代文明的进步也入驻了老家。然而, 虽然居住条件大幅提升,但老家的白开水味道偏咸,口感偏硬,用它熬出的玉米粥好像总带有一丝泥土气息,我可能永远都喝不惯。

驱车回到这里的时候,已经是半夜,简单收拾了一下,我便在屋外传来的虫鸣声中睡去。而第二天一早,爸爸和爷爷一行又前往了县城,我则留在家中,无聊地四处闲逛。三楼的储藏室,二楼一楼的卧室,都平平无奇,除了其中一间——爷爷的书房。墙上贴着的,除了他得意的毛 笔字,还有一大幅岳飞的画像;蒙着淡淡的灰尘的书桌上,整齐地排列着一本本中国的古籍,它们大多封面残破,书页也都或多或少地泛黄、 脱落,当然,其中绝对少不了一本《岳飞传》。

"永佐朝邦,崇修喜彩,忠耀远贤"。墙上的这12个字,是我们家辈分的出处。小时候,爷爷常跟我说,我是岳飞的第31代孙,应当怀有“精忠报国"的远大理想,这也是他给我取名"修身"的原因之一。虽然对于我来说,岳飞后人的说法无可证实,但祖辈父辈似乎都异常看重这条血脉,"岳"这个姓氏,似乎有着与生倶来的厚重感,就如它的字面意思一一高山。

另一件他时常挂在嘴边的,便是教育。身为曾经县里某职高的副校长, 也身为恢复高考以来,村里的第一位大学生,他不仅亲手将爸爸送进重点大学,使他得以在遥远的上海站稳脚跟,还自我小时便密切关心我的 学习,在他的督促下,我小学二年级便熟练完整背下了苏轼的水调歌头, 而几天前查询大学的录取结果时,虽然电话中的他说话如平常一般不紧 不慢,但在出结果前的半小时,他的电话频率达到了每十分钟一个。

等爷爷他们回来后,已经是午饭之后了,爸爸进屋以后直接去了楼上,而爷爷则笑呵呵地说要带我去我们家的地里看看,但当时是下午2点, 我并不愿意在35度的气温下用汗水灌满田地,然而,爷爷铁了心地叫我去,硬拉着我的胳膊,把我拖出了空调房。这时候,眼看拒绝显然不能成功,我只得感叹鲁迅先生的“破窗理论"的巧妙——"那让我戴个遮阳帽"。

见我戴好鸭舌帽,拿上了遮阳伞,爷爷便顺手抄起凳子上的草帽,走在了我前面。虽然年已七旬,但爷爷似乎总是那么有力,在晚辈们各奔东西而生活的情况下,他可以独自一人照看家里这小几亩的地,也就只有播种和收割的时候让村里邻居帮帮忙,其他时候,灌溉、喷药、除草之类的活都被他一人包揽。甚至,在之前爸爸想要把爷爷奶奶接到上海来照顾的时候,他拒绝的原因,也是要照看田地。

从高处远望田地,玉米秆顶端金黄的雄蕊如海岸的细沙,均匀地铺满了整片田地,在微风的吹拂下,雄蕊轻轻摇摆,形成一道道金黄的浪花。下到田里,爷爷领着我在玉米秆间留出的一条狭窄小道中穿行,我学着他稍稍侧过身子,双手拨开额前遮挡视线的叶片,一步一步向前移动。绿叶经过鼻尖,用清香招呼我们向前,而脚下的杂草与落叶,用清脆的响声标志着我们的到来。由于有了玉米的遮挡,阳光似乎没有那么热辣了。

"你看现在结的玉米大部分已经把它外面的这层叶子撑起来了,说明再过半个月左右,这些玉米就熟的差不多了,不过收玉米的话要等到国庆节那会了。"爷爷一边领着路,一边指着这一株株玉米说道。

"前面这块就是咱们家的地了。"跨过用来引水的小沟,爷爷指指前方。

"你知道玉米是怎么授粉的吗?"爷爷回头问我,草帽遮住了他的眼睛, 但他的心情在微弯的嘴角中不言自明。见我摇摇头,他则一把抓住其中一根玉米秆,猛地摇了几下,霎时间,花粉飞扬,在透过叶片缝隙照进来的阳光中起起伏伏,好似一颗颗极细小的宝石一般闪耀着。

然后,爷爷继续左手握着玉米秆,右手则握住一个丰实的玉米,向下一扭,往身前一拽,玉米便从秆上分离了下来。他指着头端的穗说:"这个是玉米的雌蕊,花粉落在这个雌蕊上面,里面的玉米就开始长了,一直到这个状态,就可以摘了,这个算是长得比较快的一个了。"

拨开包裹在玉米棒上的叶片,里面便是我所熟悉的玉米的样子了。也许是这个位置光照和水比较充足,棒上的一颗颗玉米粒显得格外饱满。

"要是咱家所有玉米都长得这么好,那一年能拿多少钱啊。"我端详着玉米,问爷爷道。

"哈,那估计不到一万吧,’‘爷爷仰头笑道,"光种地没多少钱的。"

"那为什么每年都要种啊,年年辛苦,最后钱也比不上受的累啊。"

只见爷爷背过身去,双手托起玉米秆上的叶片,仔细观察着,说道: “只是要赚钱的话,肯定早就不种地了。但几十年的地都种下来了,要一 下子不种的话,也挺不习惯的。"

"哦……"

爷爷的背影,完全融入了玉米地,我想用一句学过的诗句来形容眼前的画面,却发现唯一一首记得的《悯农》用在这里,似乎并不合适。我只得默默望着,不再言语。

"不过等再以后这片地估计就给别人了,你跟你爸在上海,也没法常回来,等我种不动了,这边这片地也就没人看了,"爷爷摘下草帽,擦掉斑白头发上挂着的汗珠,然后继续摆弄着叶片,用我差点听不到的声音说,"这玉米,自己养大,收下来,大多是不会留在家里的。"

"好了,回去吧。"一段沉默之后,爷爷回过身来,朝着来时的方向大手一挥,走在了我的前面。我静静环视着周围,摘下了一片洒满花粉的绿叶,跟了上去。

晚上,二楼的房间里,爸爸面露愁色,跟我抱怨道:"早就跟你爷爷说要多注意身体,常去体检,就是不听,这一直拖着,拖出病来了。"

"啊?"我十分震惊,回忆午后爷爷的状态,虽然我紧跟在爷爷后面, 但根本看不出来他身体不好。而且,这十八年来,我似乎从来没有听说过爷爷的身体出现过什么问题,印象里的爷爷,总是有着一副硬朗的身子和一张笑着的脸。

"他也一直自以为自己身体好得很,有征兆也从来不说,或者说根本没有这方面的意识。跟他说地别种了,也是怕他身体吃不消,但他好像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。唉,也不是不能理解,但最后癌症转到骨头上, 他自己和做儿子的都不好受啊……"

"……"

我沉默着,静静地坐在一边,呆呆地望向天花板,只有窗外的虫鸣应和着爸爸的叹息。

金黄的田地里,玉米成熟了,收下这一株,耕耘之人也该去休息了。

关键词: 水调歌头 精忠报国 回乡之旅 落叶归根 不言自明 鲁迅先生 大刀阔斧 远道而来 平平无奇 经济发展 或多或少 独自一人 爷爷奶奶 注意身体

Copyright   2015-2022 大众供销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 豫ICP备20014643号-14   联系邮箱: 905 14 41 07@qq.com